文栏 - 思绪飞扬 - 浏览文章 - 书成之际——高三漫感
书成之际——高三漫感
发布时间: 2007/4/23 15:05:47 作者: 素素 出处: 本站发布
夜寂静。
仅是听到秒针点点滴滴的跳动声,时光则是一如既往的无情流淌,在惋惜其飞逝时仍不舍昼夜的飞逝。白驹过隙,建瓴已作出了报效祖国的铮铮誓言。回眸这十八年的流沙岁月,是否有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埋藏在恒河沙数的平凡往事中呢?
夜深沉。
天空满布密云,褐黑色一片。淡薄依稀的星光不能穿透这黑夜的乌云,映照在这天空上。缺失亮点,正如建瓴在这世上的十八年。
莫扎特六岁开始举行音乐会,于谦十二岁写出了受世人称颂的《石灰吟》,高斯二十四岁就开创近代数论。
建瓴呢?
直到二○○三年的七月六日,在读毕葛剑雄师的《历史学是什么》后,建瓴才知道了什么是千钟粟,什么是黄金屋,什么是颜如玉,什么是车马多如簇。品味着咖啡的神韵,正襟危坐在书桌旁,耳际回响起巴赫十二平均律那超脱于世的琴声,闻到的不仅是咖啡丝丝的香气,更有书籍散发出的缕缕墨馨……真的会体会到“万般皆下品”,随即顿悟电脑游戏乃至建瓴以往所钟爱的其他一些娱乐是多么的浮躁。
建瓴不是说要禁止浮躁的东西存在,也不可能禁止其存在。有阳春白雪就必然有下里巴人!存在了的东西也必然有它存在的价值。浮躁存在的最大价值则是衬托出高雅。有时明明知道一件东西是浮躁的,却又忍不住喜欢它。追求的就是心底那一刻的欢愉感觉——人类最原始的欲望。人的本性,很可能就是浮躁,很难长期忍受高雅的桎梏,但浮躁的东西应该仅是作为高雅的调剂和闲余的乐趣。一个有鸿鹄之志的人仅能以高雅作为他的人生主旋律。正如一个容量有限的瓶子,先放进石块,能再填满砂粒,还能再灌满水,但如果不先把石块放进去的话,便再没有机会把石块放进去了。
如果说在高三前的那个暑假,建瓴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后,开始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那么十大名校十六中高三级第一次统测就是建瓴人生的一大转折。
一统前,建瓴的成绩大概是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除了历史外,语数英都不拔尖,综合还凑合。建瓴也曾遐思如何应对高考,人生以后的路怎么走,也想了目标——北京师范大学(因为宗绪师),但这个所谓的目标根本提供不了多少动力给建瓴,建瓴亦不曾为这个目标做出过什么奋斗,它的象征意义远比实际意义大得多。可以说,建瓴的高一、高二乃至是高三前的暑假增课都在混日子。(这里的混日子是指会认真听课,绝大多数的知识在课堂当场吸收。不能消化的课后却不去补漏,也不再巩固在课堂已吸收的知识。从而导致知识零散,理解不到位,系统性不足。)
面对一统,建瓴也没什么在意。处于那个位置的学生的心是死的,不可能会在意什么,奢求什么。
……
那天,走过二楼的夹层,一群人正围观着公布栏的什么,原来是一统的全级前一百名(由于分了X科,所以按X科人数的比例决定该X科在前一百名的人数,历史班有九个名额)。林嘉亮——439分——历史班第9名。
那时,建瓴缓缓步上楼梯——宁静的狂喜啊!
多年来积聚的怨气在那一刻终于发泄出来。
这就是对自己的全新认识——十大名校十六中最强X科——历史班的前九名,全级前一百名。
张榜,有一个好的名次,在同学和老师的眼中,便成了耀眼的明星。渐渐的会产生一种优越感,接着便会由心底里作出“我是优秀学生”的自我定位。为了留住这些感觉,就会自觉地去学习,不视学习为负担,慢慢地对学习产生兴趣。才子说过,兴趣来源于成就感。这简直是至理!有了兴趣,就衍生出学习的源动力,从而继续保持优秀。这就是在学习初阶首先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大多能持续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原因。而一些所谓的中下生,可能资质并不低。但因为开头学得不好,导致心情郁闷,内心的荣耀感长期得不到满足,便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继而把时间和精力用于能使他的荣耀感得到满足的方面,对学习却自我放纵,堕落为中下生。
建瓴也曾经由优等生堕落为中等生,所以很清楚那种压抑的滋味。
一统的第九名与第十名有着本质的区别。可能第九名与第十名只差一分,大家的实力也不相伯仲,也可能再考一次,第九名与第十名的位置会互换。但如果那次一统建瓴不是拿了第九名的话。建瓴的一生可能会改写。
接着,建瓴开始有所行动,确切来说,是为了保住前九名的优越感,所以二统、三统的光荣榜虽几经变异,却少不了林嘉亮的名字。
一统改变了建瓴,让建瓴开始努力学习,而在二○○四年初参加新东方之后,建瓴就从心底发出了努力学习的欲望。
上完新东方后举行的三统与二统相比,建瓴的英语进步了一百七十五名,但建瓴觉得更重要的是新东方给了建瓴一种对人生的积极态度。陈国辉师的“成年人可以做什么?成年人就是可以每天仅睡六个小时。”等振奋人心的语言,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便被感染。人,在真正体会到压迫感后,才会迸发出无上的激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是必然的,它不是充分条件,但绝对是必要条件,但“勤”到一个怎样的度,则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较主要的因素是资质和目标。
与潘旭照师谈心,谈及课后做习题的问题。建瓴表示极其厌恶做习题,但不做习题并不是把时间用于娱乐,而是其它形式的温习。建瓴认为,做作业仅是巩固知识的其中一种方法,而巩固知识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潘老师却说,你资质不错,别人要做十题才能明白的知识点,你可能做两三题就可以明白了,但这两三题是绝对不能没有的,这样的量已经是最少的了,如果缺失了这个练习的过程,对很多知识点的理解和对题目的感觉是无法从听课和看书中得到的。建瓴也只好尝试着去做了。毕竟,当无法改变一种东西而又不得不去面对她时,惟有改变自己。
另外一点就是目标,如果建瓴是要考广州大学之流学校的话,现在建瓴就可以去看课外的学术书籍了,如果是暨南大学(由于建瓴发觉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实在太低,故打消了去外地求学的念头,留在广州考暨大),依这个程度的努力应该不成问题,如果把目标设在南京大学(全国最好的历史系),可能在高三时开始努力已经太晚了。
预设的目标越高,在成功实现目标的因素中,勤奋所占的比例就越大。成功的确意味着比被别人付出更多,要取得超等一流的成绩,过人的资质与绝对的勤奋都是缺一不可的。或者真的像陈挺通师所说的那样——越是聪明的人,越知道自己的不足,越会努力。
至于说学习是不是真的要以“苦”作舟呢?建瓴看未必。才子道:“凡是应对高考的人都理所当然的感到‘苦’,这种‘苦’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你不觉得‘苦’,因为你是以自己的方式去应对高考。”
以自己的方式去应对高考,就是尽量做到不被任何事物牵制,有自己的一套复习计划与阶段目标。这就必然会与很多事情发生冲突。
如老师布置做诗词鉴赏,要由多少页做到多少页。诗词是建瓴的强项(开始编《腹有诗书气自华》后),是否就真的要再“温故而知新”呢?如潘老师所言:“一定量的练习是必须的。”太多就没意思了。有时间的话,建瓴肯定会再体会一下阅读的答题技巧。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比他自己本身更加了解自己,即使他自己也不能完全了解自己。
有的人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便把答案抄上去,这是最没意义的事。既浪费时间又浪费墨水。最坏的是,把那些那么好的题浪费了,还不如迟点交,自己独立完成。
用自己的方式去应对高考,建瓴并不觉得苦。建瓴对自己说,现在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高考而高考,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都是对自己有用的,能提高自身的修为。例如语文的五大板块(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言常识和名句名篇,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每一个板块都是对一个人的语文专项能力的考察,相应的,备考好了一个板块,就提高了相应的能力。又如数学的实际用途好像不大,但“在高中阶段,学数学并不是为了用数学,而是培养你自己的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石远习师如是说。甚至是备战高考的这一个过程,都是一个人蜕变的过程。不仅是学识的蜕变,还是价值观的蜕变,人生观的蜕变。
当这样想时,就会觉得每天一点三十分睡觉所引起的头痛不是痛,而会为看了一两集《天龙八部》因此占用了正常的学习时间觉得惭愧和内疚。建瓴觉得这样的日子很充实、很舒服,来自于学习的最大问题不是苦,而是寂寞和茫然。
以前建瓴是对每一个假期皆充满憧憬。过完元旦盼春节,欢度春节后又期待五一。那时是纯粹的为了休息而休息,追求的不是知识,本质就是逃避学习。这就颠倒了事实!在高三,任何事情与学习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吃饭和睡觉。其实吃饭和睡觉就是为了有更好的状态和更高的效率学习。正如父亲所言“睡眠浪费生命,不睡眠折损生命”,所以我们必须在休息和学习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建瓴现在对节假日已完全麻木,节假日也必须学习!建瓴并不想在高考前夕悔恨无时间,因为当觉到没时间时,已经没时间了。
1/2页次 第1页 第2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所属分类: 思绪飞扬   所属专题: 原创
共有 11247 人次浏览

icon icon
素素2009/2/4 16:32:51 认为:
潘老师大驾光临!
icon icon
潘旭照2009/2/3 12:13:26 认为:
想不到,成为你回忆的一部分
icon icon
云深2007/9/8 13:23:28 认为:
原来文字真的是神奇的东西,可以很轻易地将过去的心情还原到此刻……四年的时间,不知道大家都改变了什么,还是对这篇文章中2004年4月的你比较熟悉~那个在别人眼中有点“串”,让我整天害怕不小心说错半就会就被你弄进“黑名单”的你,哈哈,你还好吗?我很好!
icon icon
baobao2007/5/3 11:02:19 认为:
嘿嘿,不好意思,借用了轩的半句哈。
icon icon
baobao2007/5/3 11:00:39 认为:
高三,不容追悔的回忆.
百年的瞬间和过客都只为那刹那的回眸.
评论作者: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投票评价:
验 证 码:
图片包含4个随机字符,点击刷新
请输入上面图片中的随机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