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栏 - 思绪飞扬 - 浏览文章 - 书成之际——高三漫感
书成之际——高三漫感
发布时间: 2007/4/23 15:05:47 作者: 素素 出处: 本站发布
ine-height: 109%">然而,每天都对着一大堆书,周而复始的机械工作,其实大脑已对此感到非常疲劳、厌倦,之所以能够坚持,是因为有更为强大的信念和意志力控制着大脑。即使如此,当长期处于一种学习状态时,必然有一种想中止现在的学习,去做一点别的什么事的欲望,无论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做这件事或无论它与学习比起来是多么的渺小。做这件事,其实是想大脑找寻到新的兴奋点,转移大脑的注意力以排解学习的寂寞。
就像中考前夕,建瓴忽然迷上围棋,整天在课余时就拿张棋子在那里摆弄,其实建瓴真正想做的打游戏机,但在那非常时期,打机怎么也说不过去吧,所以建瓴便把时间和兴奋点都放在围棋上,以转移注意力,排解寂寞。一考完中考,建瓴就立即去买了一款新的电脑游戏,围棋不是没有继续研究,但慢慢就荒废了。
(后来中考考了606分,只差两分没上广附,却仅仅够分上十六中,建瓴觉得建瓴是幸运的。没考上广附就是一种幸运。因为初中三年都是混过来的,能拿到这个成绩,建瓴认为靠的主要是资质。这首先给建瓴一个警醒,让建瓴知道不努力的单凭小聪明终究不能出真正的好成绩,让建瓴在高考时不会再产生一种侥幸心理,产生一种错觉。考上了十六中,则是双倍的幸运。幸运的是没有为三年来的颓废付出惨痛的代价——去一些二三流的学校。在十六中,建瓴遇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老师和一帮好友;在十六中,建瓴感到无比的清新和温暖,建瓴活得异常的惬意和舒畅。可能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吧,建瓴从来都觉得十六中比广附强,特别是历史,因为十六中有洪洪师和建瓴。)
纵然热爱学习,即使厌恶繁复,但必须忍受寂寞。作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应该很清楚排解寂寞和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和尺度。因为在成功之前,没有人会知道在中国广州十六中中有一个人正在奋斗的……
如果说寂寞还可以排解的话,那么茫然便是学习中最大的桎梏。
知道要学习,知道要怎样学习,但有时往往不知所措,四顾茫然。觉得自己是茫茫然地在一片茫茫的大海中飘泊,无知地探索。天漆黑,海亦漆黑,天与海联成了一片无尽的黑暗。这海洋是知识的海洋,可以被任意的汲取营养,但无论今天吃得多饱了,明天还会饿,永远也不可能真正吃饱。父母老师朋友,他们能为建瓴的征途提供尽量优质的木筏和船浆,但在海中,真正能帮到自己的只有自己。在这一望无际的大海中飘,没有尽头,没有彼岸,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会逝向何方,只知永远没有终极的目的地!高考的成功充其量是远航旅程的一个落脚点,到了这个落脚点后,目标又会变为另一个落脚点。人生的航程就是这样不断的寻找落脚点!在两个落脚点之间,迎接征帆的仅是摄人的黑暗和惊涛骇浪。有的人可以在一片汪洋中不断地找到落脚点,但有的人就找不到了,他们可能是一时的迷失,也可能是一生的迷失。迷失就意味则长期得不到休整——生理的休整,更加是心理的休整。即使找到了落脚点,还是逃离不了这大海,怎能不心灰意冷?又谈何博击风浪?
但必须面对的还是要面对,路只有两条:被黑暗的大海吞噬;找到落脚点休整,再次在没有尽头的海洋中直挂云帆,如此反复多次,再被黑暗的大海吞噬……
茫然啊!
身边的朋友对建瓴说,建瓴自进入高三以后,越来越“串”了。菁道这是浮躁的表现,的确如此!
其实建瓴又何尝不知道学问浩瀚如海,自己的学识仅是沧海一粟。之所以还那么“串”,实质就是为了排解学习过程中的茫然和苦闷。“串”还可以调解自己的情绪,增强自信,将心中的郁闷宣泄出来。“串”当然是有对象的,被建瓴“串”的人,都是建瓴的至友。因为只有至友才能了解和体谅建瓴,所以大家就斗“串”互相促进呗。当然,“串”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其内涵理应是对知识的谦卑,不应迷失自己,陷入自欺欺人的泥淖。自己有多少实力,当然是心知肚明的。建瓴不赞成那种发自内心的狂妄和目空一切。即便如此,“串”还是给自己施了压,为了不被别人“串”,就得更加努力学习。
……
迷恋羽毛球的激情,陶醉于音乐的超然氛围,沉溺在自己假想世界中……
编这本笔记亦是建瓴杀寂寞的方法。
(至少在建瓴的心底里可以感觉到这对高考有用。其实说白了,打游戏机,看武侠言情小说,看电视剧……几乎是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哪怕是一个极其微小的细节都是我们增长知识的条件,都是我们感悟人生的机会。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这种提取归纳知识的能力和对人生的感悟力。建瓴可以真切地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我们平时的学习,是一个系统输入知识的过程。只有系统地输入,才能规则地输出。而日常生活细节的顿悟则是随机输入知识的过程。它可以令知识体系更丰满,仿佛一池碧水中的涟漪,能让知识泛出波澜;亦像是一堵墙壁上的柱子,能使知识更加牢固。)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扉页上,提出了一个国家的国民对其祖国之历史应具有三点信念。建瓴是学史的,对此深感先生所言乃微言大义,亦觉得一个国民不仅要对祖国的历史附随一种温情与敬意,对祖国的文化传统亦需附随一种温情与敬意。人类历史的实质就是文明的演进过程,而语言文字当然亦是文明的一部分,且是异常重要的一部分。
建瓴所以要编这本笔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建瓴即使有着对祖国文化的无限温情和敬意,但却对之不甚了解。具体表现为那次做课外名句名篇默写题时,对其中的大部分名句竟然是闻所未闻。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建瓴感到羞耻啊!
另一个原因就是高考。做学问者,本应没有什么世俗的目的,理应就是那种纯粹的象牙塔里的学问,但高三绝对不充许我们纯粹的做一件不是服务于高考的事。《腹有诗书气自华》也不例外,建瓴首先看中的是默写的4分(只要背烂本书的四万多字,高中阶段的名句名篇题99.7%都能默出来),接着是诗词鉴赏的6分,还有作文的60分,乃至是整个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建瓴就试过在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中运用了12句名句,但那篇作文走题了。
亦或者说根本没有什么原因促使建瓴去做这件事,只不过是建瓴开始做了这件事,现在做成了这件事。正如前文所述,这不一定是为了什么,仅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以名言名句为卖点的书籍,其中也不乏宏大之作,与之相比,《腹有诗书气自华》不免小巫见大巫。但作为一本诗文名句名篇汇编的笔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定位仅是背诵的典范,而不是注释诗文,更加不是工具书。她,是一本用以背的书!而不是查与看的书。建瓴希望读者通过背诵其中的篇句,能对由先秦到近代共七个文学阶段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所以诗文的编排方案,总的来说就是按七个文学阶段排序,再以人物为小专题归类。当时也曾考虑过按意义描述分类,但最后还是放弃了。一来是“诗无达诂”,语言文字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效果往往是丰富多彩的,硬把其归在某一类实为不妥;二则按意义描述分类比按时间排序需要更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瓴没有;三来以时间排序能较好的体现文字的演变发展和时代特征。
至于入选篇句的标准,则是非常令人烦恼的问题,其不但要求编者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扎实的文学史基础,还要求他有自己对文学的一家之言。建瓴自叹没有如斯功力。所以初期的选编是大范围的参考各种号称名句名篇的资料(几乎是取全体资料的并集,即没标准),到了中后期才开始注重阶段名家代表的完整性和侧重选编婉约派和哲理性的篇句,但建瓴的积累毕竟太少,某些名家可能被没有选上或者选中的篇句不能真正的代表该名家,还望得到此书的学友指正。
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字存在的历史可能更为久远。不仅文字的字体样式在不停地演进,文字的释义和表达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同时亦由于社会的变迁,后人的化用,甚至于传抄的笔误,一些名句的炼字往往会出现分歧,所以有时同一篇诗文往往有不同的版本。再者现在市面上的某些编书者和出版商根本就没有责任心,编书时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完全没有核实过选编名句的出处,仅是以讹传讹,结果是人为的造成其出版的书籍资料与名句的本来面目相去甚远。更有甚者,在第一次印刷就存在的明显错误留到第五次印刷还未修正。
这就给建瓴的校对和修订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不过说到底,要忠实的还原这些诗文的本来面目,还是编者造诣的问题。建瓴不才,仅能以手头的几本权威的工具书为大标准,有条件的尽量翻查权威版本的原文,实在没条件的,只好以多数参考资料为准了。
从二○○三年六月着手编撰到二○○四年四月《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预备正式版和写《书成之际》和《后记》,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了,建瓴可以说获益匪浅。
最直接的收获当然就是背了共四万多字的名句。这四万多字都是中华语言文化精粹中的精粹,每一个字都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沉淀,都默默地流淌在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液里。所以,当她们首次映入我们的眼帘或回荡于我们的耳旁时,我们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对于这样的瑰宝,不只要心存敬意和温情,对于其中的一笔一划,作者,出处,背景都应该铭记于心,对每一个字词的释义,整体的意境都应该理解透彻。在高三紧迫的一年里,建瓴完成了一件可以说无愧于一个国民称号的事,内心亦颇感安慰。
正如此笔记的题目,“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记忆感悟(是记忆感悟,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了这么多古典文化的瑰宝后,一个人的内涵和修养必然会产生极大的提高,那种骨子里散发出的摄人气质,不是可以装出来的。可以说,体验的名句越多,人生的境界就越高。
莫言我之学问胜于人,胜于我者还多。以建瓴现在的学识,即使再过十年,也不可能编出一本尽善尽美的名句名篇笔记。况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名言名句浩如烟海,也不可能将名句全部收全。但建瓴在追求,建瓴希望每一个字都能忠实、精准还原其自身的出处,尽量的把最菁华的部分收入吾瓮。这种追求的本身亦是愉悦的。
 
建瓴之主
二○○四年四月
初稿于广州
2/2页次 第一页 上一页 第1页 第2页
所属分类: 思绪飞扬   所属专题: 原创
共有 11248 人次浏览

icon icon
素素2009/2/4 16:32:51 认为:
潘老师大驾光临!
icon icon
潘旭照2009/2/3 12:13:26 认为:
想不到,成为你回忆的一部分
icon icon
云深2007/9/8 13:23:28 认为:
原来文字真的是神奇的东西,可以很轻易地将过去的心情还原到此刻……四年的时间,不知道大家都改变了什么,还是对这篇文章中2004年4月的你比较熟悉~那个在别人眼中有点“串”,让我整天害怕不小心说错半就会就被你弄进“黑名单”的你,哈哈,你还好吗?我很好!
icon icon
baobao2007/5/3 11:02:19 认为:
嘿嘿,不好意思,借用了轩的半句哈。
icon icon
baobao2007/5/3 11:00:39 认为:
高三,不容追悔的回忆.
百年的瞬间和过客都只为那刹那的回眸.
评论作者: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投票评价:
验 证 码:
图片包含4个随机字符,点击刷新
请输入上面图片中的随机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