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栏 - 语言文学 - 浏览文章 - 黑格尔《美学》全书序论读书报告
黑格尔《美学》全书序论读书报告
发布时间: 2007/5/9 23:00:03 作者: 素素 出处: 本站发布
本文提到的《美学》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美学》,1982年第二版,原著黑格尔,朱光潜译。
 
其实以前也写过类似的学术书籍读书报告,这次本来想原封不动的交一篇上去应付了事,但说真的,自开始修双学位以来,读的书很少,所以还是逼着自己重新选了书单的一篇书目来读。由于对中国的近现代方面比较感兴趣,原想读孙隆基先生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只可惜此书校图书馆没有。后来目标移向林语堂先生的《吾国吾民》,校图书馆只有英文原版。最后还是选了黑格尔的《美学》全书序论,此读书报告还是按常规的方法分为作者简介、内容提要、阅读体验等几部分。
 
 
作者简介: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 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
1770年8月27日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1831年11月14日卒于柏林。曾任柏林大学教授、大学评议会委员、柏林大学校长并兼任政府代表。主要著作包括《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其中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3部分)、《法哲学原理》、《美学讲演录》(即本文的《美学》)、《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讲演录》等等。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
美学方面,黑格尔的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美学讲演录》一书中,这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中的具体表现。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理念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显现自己、认识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成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黑格尔分别对艺术的性质和特征、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和各门艺术的体系,进行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分析。逻辑方面,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有关艺术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历史方面,他开创了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展示了宏伟的历史观。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划时代的作用,成为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
 
 
译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安徽省桐城人。笔名孟实、盟石。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研究所博士学位。历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文学院代院长,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等职务。
朱光潜在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认为,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因此美感的态度与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不同,它不涉及概念、实用等,只是聚精会神地对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的观赏。1950年以后提出主客观统一说,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此外还须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60年代,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把主观视为实践的主体“人”,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能动性统一于实践。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早在30年代,他就编写出版了《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等几部美学专著。解放后出版的《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
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朱光潜的《我与文学及其它》、《诗论》等著作都是在对比中西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来探讨中国诗歌的特点的。
朱光潜熟练地掌握了英、法、德语,几十年来,翻译了3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他对黑格尔110万字的巨著《美学》的翻译,为他赢得了历史性的崇高声誉。他出版的译著还有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莱辛的《拉奥孔》、克罗齐的《美学原理》、路易哈拉普的《艺术的社会根源》和《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等。
 
 
翻译过程:
  文革以前,在1958年时,朱光潜先生就已经翻译出版了黑格尔《美学》的第一卷。这以后受文革的干扰就中断了。到了文革后期,朱先生在北大西语系打扫垃圾时,发现被“抄家”抄走的黑格尔《美学》第二卷译稿。经过友人马士沂的“掩护”和“秘密整理”、“巧妙联系”才得以保存下来。这以后到70年代,朱先生才相对比较自由一点,于是续译《美学》。在71年8月17日给其长子朱陈的信里提到了他“每天花四五小时译黑格尔”。到1981年全部出齐《美学》全书三卷四册,近一百一十万字。
 
 
《美学》全书序论概要:
《美学》全书序论(以下简称《序论》)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美学的范围和地位”,“美和艺术的学科研究方式”,“艺术美的概念”和“题材的划分”。其是对《美学》这部三卷本巨著的总体概述。
《序论》的第一页,作者将其所研究的学科命名为“美的艺术哲学”。
在有了名称后,要研究一个学科,必须要给这个学科的范围做一个定义,作者接着就在第一部分“美学的范围和地位”的第一节“自然美和艺术美”中讨论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定下了美学的讨论范围是艺术美。学科的范围有了,但这个学科是否有存在的价值和研究的意义呢?作者于第二节“对一些反对美学的言论的批驳”探讨了“美的艺术是否值得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反驳了当时社会流行的美“不宜作为真正科学研究的对象”的观点,“说明了我们所要专门讨论的这门科学的内容”,“同时说明了美的艺术并非不配作哲学研究的对象,而且这种哲学研究也并非不能认识到美的艺术本质”。
学科成立之后,必须有一定的研究方法对这个学科进行研究。作者在《序论》的第二部分“美和艺术的科学研究方式”里解决了这个问题,分别举出了“经验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的“从现存的个别作品出发”、“理念作为研究出发点”的从理论和普遍性出发还有结合了上述两个方面观点的“经验观点和理念观点的统一”三种研究方法。
“艺术美的概念”在确定了学科的研究方法后被正式提出。作者详细介绍了“一些流行的艺术观念”:“艺术作品作为人的活动产品”,“艺术作品作为诉之于人的感官的,从感性世界吸取源泉的作品”。探讨了上述问题后,还有一个问题,“人们在创造这种内容并且把它纳入艺术形式时,他抱有怎么样的旨趣和观点”?作者介绍了“摹仿自然说”,“激发情绪说”和“更高的实体性的目的说”,并认为“对这方面的仔细讨论就会终于使我们能转到艺术的真正概念本身”。最后,作者以历史的角度和哲学发展的历程分别从“康德哲学”,“席勒、文克尔曼、谢林”的发展、“滑稽说”三方面讲解了“从历史演绎出艺术的真正概念”。
在《序论》的最后一部分“题材的划分”里,作者在第一小节“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中提出了他的艺术美的基本观点:“一,内容(理念)决定形式(显现的形象);二,只有本身真实的内容表现了适合内容的真实形式,才能达到艺术美”。在第二小节“理想发展为艺术美的各种特殊类型”里,作者提出了代表艺术原始阶段的象征型艺术、代表艺术发展成熟阶段的古典型艺术和代表艺术开始瓦解阶段的浪漫型艺术,且在第三小节“各门艺术的系统”中举出建筑,雕刻和绘画,音乐和诗歌分别与上述三种类型对应。
至此,虽仅有114页,但却博大精深的《序论》结束了。
 
 
阅读体验:
    说真的,这篇《序论》不好读。在读完全书并写完上述的内容提要后,我大概对整个《序论》的脉络有比较清晰的印象了。如果有时间可以让我再读一次的话,我想我可能会理解得更为深刻。
读完整篇《序论》,我对黑格尔对于美学的观点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再结合老师课上讲的相关内容,我开始对美学产生了一些感觉,如果可能的话,我想我会读一下北京大学出版社人文科学是什么系列的《美学是什么》,这套系列的书我读过好几本,感觉非常不错,我想美学的那本应该也不会让我失望。
其实阅读后给我印象中最深的不是美学的相关内容,恰恰是黑格尔在讲解美学相关概念时关于天才的论述。这一部分是相当深刻和精彩的。
 
 
附美学入门相关著作:
朱光潜,《谈美书简》
周宪,《美学是什么》
李泽厚,《美的历程》、《华夏美学》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
宗白华,《美学散步》
1/1页次 第1页
所属分类: 语言文学   所属专题: 原创
共有 11827 人次浏览

相关文章
    评论作者: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投票评价:
    验 证 码:
    图片包含4个随机字符,点击刷新
    请输入上面图片中的随机字符